童敏教授讲座:社会工作理论的基本逻辑
2015年10月19日晚上,“河海社会学论坛(第十三期)”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水文楼401会议室举行,厦门大学童敏教授做了题为《社会工作理论的基本逻辑》的专题讲座。本期论坛由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毅杰教授主持。
童教授从“社会工作如何具有专业性?”和“社会工作是否有自己的理论?”这两个问题为着眼点,深入地讲解了社会工作的理论逻辑。就社会工作是否有自己的理论这一问题,童教授与在坐的同学们进行了讨论,最终在童教授的指导下,大家一致认为社会工作没有自己的理论基础!
童教授就社会工作没有自己的理论这一讨论结果,为在坐同学讲解了社会工作早期的两理论,即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和功能理论。他认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具有双重视角:既关注心理也关注社会,即社会工作的个人视角和环境视角。同时,他认为社会工作目前面临两种事实:分析事实和改变事实。基于这样的观点,他认为目前社工的发展状况有三个特点:1.政府不够重视;2.社会认知度不高;3.社会工作者比较年轻,经验不足。在谈到功能理论的时候,童教授从塔夫塔和罗宾森等人的观点为切入点回顾了该理论的发展历程,为让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如何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务,童教授让同学们发散思维把学习、工作、吃饭睡觉三者联系起来。这样的游戏,让同学们意识到在开展社工实务的时候要注意个人和环境的联系。
最后,童教授通过寓言的方式,把两种理论整合,告诉同学们问题就像是影子,逃避无法解决困境,因为问题就如影子随你而行,所以我们必须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