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2日下午,“环境与社会论坛”暨“河海社会学论坛(第二十五期)”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厚学楼401会议室举行。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主任陈阿江教授、社会学系副主任顾金土副教授等社会学系老师参加了此次论坛。本期论坛由陈阿江教授主持。本期论坛的主题是:中韩社会组织对话。韩方对话者包括由李时载教授为代表组成的十三人团队,中方对话者包括河海大学陈阿江教授,莫愁环保协会理事长李耀东,爱德基金会昆山社会组织培育中心主任沈淑珍和爱心之旅绿水行动环保组织的叶宵煜。会议正式开始前,双方进行了简要的自我介绍。
此次对话以韩方代表崔冽的发言开始。崔冽是韩国著名的环境运动家和环境基金代表。崔冽通过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讲述了自身的成长以及韩国环保组织的发展过程。
崔冽在入狱以前所学习是化学专业,他清楚地了解化工产品对环境的破坏力有多大,因此在监狱中的他开始对“环境保护”产生了兴趣。但是由于韩国当时并不注意环境保护,因此并没有多少关于这方面的书籍。当时的日本关于环保已经有了相当多的研究,于是崔冽在狱中自学了日语,在出狱前,崔冽已经读了250多本关于环保的作品。出狱后,崔冽正式开始了他的环保行动。他曾经在韩国化工厂最多的三个地段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发现了一系列因环境污染而出现的问题。例如原本的产梨之乡变得不能种植梨树,海产品危害物超标15%——20%,1700多人因污染引发重病——这些现象使人们开始意识到公害的危险性。当时韩国的环境问题在全球也排的上前十。于是国家渐渐重视起环境的问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垃圾分类以及一次性产品的禁用都在全国顺利实行。2000年后,韩国的社会组织开始向周边国家进行环保的协助,例如帮助中国在甘肃,北京等地种草植树等。崔冽在最后提出:“污染是没有国界的,环境也是没有国界的。”并希望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能够做的更好。
中方代表的发言则由亓迪老师开始。亓迪老师向韩方代表介绍了一下中国NGO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中国的非政府民间组织起步较晚,第一个正式的NGO——自然之友,成立于1994年3月31日。自然之友的主要任务包括保护珍稀动物,对人们进行环保教育等。自1996年之后,中国的NGO组织便快速的发展起来了,截止2008年,中国已经成立了3539个NGO。亓迪老师着重介绍了江苏的一个社会组织——泰州环保协会。泰州环保协会的出名,是因为当时的化工厂使当地的河流遭受了严重的化工污染,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害,在泰州环保协会的努力下,使得政府进行了1.6亿元的赔偿,这是环境抗争案件的第一次胜利。
第三位发言人是莫愁环保协会的理事长李耀东。李耀东详细介绍了莫愁环保协会的发展过程。莫愁环保协会成立于2007年7月12日,当时协会的名称是“莫愁湖环保协会”,主要关注的是莫愁湖及其附近地域的水质,植被以及大气的环境问题。之所以在2010年将“湖”字去掉,意在鼓励大家:做环保“莫愁”。李耀东理事长的乐观开朗也使韩方友人深受感染。
由于时间问题,爱心之旅绿水行动环保组织负责人叶宵煜以及爱德基金会昆山社会组织培育中心主任沈淑珍都对自己所属的协会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在对韩国的社会组织表示敬佩的同时,也坚信我国的环保组织的发展也会日新月异。
报结束后,与会学生向韩国友人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韩国的环保影视与环保组织的关系是如何保持的,韩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又是怎样的关系,在缺乏政府的支持时是如何进行环保活动的等,韩国友人都耐心认真的给出了答复。使得同学们对韩国的环保组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最后,陈阿江教授总结了本次论坛并诚挚的感谢与会双方。
(《河海社会学(研究生版)》编辑部 张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