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3日下午,“河海社会学论坛(第十二期)”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水文楼401会议室举行,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宣朝庆教授做了题为《城市知识群体与乡村建设——民国社会学界的历史经验》的专题报告。本期论坛由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毅杰教授主持。
宣教授结合社会思想史和乡村建设史的相关内容,对报告主题做了详尽阐释。首先,1920-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破败、社会动荡引发了乡村危机,吸引知识分子们关注农村建设,并提出两条振兴农村的路径:1.乔启明、吴景超等人建议农村走工业化道路;2.杨开道认为必须从改良农村教育、平均地权、便利交通、开设农业银行、提倡农业合作、提倡农村自治等方面入手。
以上两种方案各有建树,但宣教授认为“杨开道方案”更具代表性,不过若想实施此方案,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农村公共品供应主体,因为当时的中国政治势力争夺激烈,政权极度碎片化;而且政府治理理念并不重视公共品供应。既然政府不可靠,那农村公共品的供应只有靠地方社会的自力救济,但是士绅流失,让农村社区缺乏领袖人才,再加上农村文化中的公共意识发育程度较低,地方社会的自救效果不甚显著。
眼看农村社会遭遇如此困局,城市知识阶层开始真正地“走向民间”,从民谣采集到民众教育,从民俗调查到乡村建设,他们自学术研究起步,最终投身社会改造事业。在有限的条件下,他们开展了一系列“实验”,其中晏阳初领导的平教会定县实验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最后,宣朝庆教授与在场师生互动问答,对当代大学生做村官、村中富人反哺乡村等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河海社会学》编辑部 张晓磊供稿)